【本站讯 马晶 黄超逸】近几年来关于大学生的信用问题讨论热度一直不减,从前些年的大学生拖欠贷款的恶性事件,到近些年企业公司屡屡抱怨大学生毁约现象严重。当下的大学生诚信究竟如何,大学生对于信用问题是否重视,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暑期together实践队对此做了详细的调查。此次实践调查,成员先后前往青岛市的几所高校展开问卷形式的调研。要求被调查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信用情况和身边同学的信用做出相应评价,并让其对一些假设场景和当下经常发生的不诚信行为做出判断和评述,例如考试作弊、网络借贷、自身信用建设等热门话题。
考试作弊——“为了过考试呗,考试作弊现象难免会有。”
队员翁舒航在询问作弊问题时,得到了以上回答。调查中,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3个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做过弊,考试作弊对他们来说习以为常,而安博(中国)抄袭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骗取助学金——“有些同学拿到助学金后,花钱仍大手大脚,助学金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来‘助学的’,而是一个改善生活条件的方式。”
队长黄超逸在询问助学金的发放情况时,得到了一个让人担忧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确实存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但确实存在客观有极少数学生虚造家庭困难的证明,这种证明非常好办,去居委会要就行,但是大部分学校都没法进行证实,一般有证明的都让过了。”
目前高校大学生利用虚假信息骗取助学金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国家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自身不容易判断出谁是真正需要助学金,往往采取谁申请谁获得或交给辅导员分发,这就给有意欺骗者造成可乘之机。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同学进行监督,班级内民主投票就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信贷问题频现——“网贷这东西就跟网购似的,上瘾,钱来的太容易了,钱到手了就想花,花完了就接着借,借着借着就还不上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曾深陷网贷的同学告诉队员王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而另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样本中,有近50%的学生认为逾期不还对未来个人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不严重或不了解。
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根本,面对着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诚信问题,我们不禁感到害怕,难道诚信问题已经这么猖獗了吗?我们的周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呢?因此,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想调查一下大学生的信用问题 。
从调查情况来分析,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与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方式一定具有相关性。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信用本身的认知是有限的,导致一系列不诚信事件的发生,例如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人与人之间或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诚信必要,但对如作弊、逃贷款则不以为然。不得不说高校的某些方面约束机制力度缺乏,一味地追求知识的学习,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确实存在;另外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关心和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在社会的不良诱惑下很容易受到欺骗,并进而产生“复仇”心理,导致有违诚信的行为。而且由于对于自身信用的不重视,对于信贷的不理解,很多大学生只顾追求享受,盲目亲信一些校园贷,还债、欠债、再还债、再欠债,这种日子似陀螺般周而复始, “在雄心勃勃以为能搞定一切的年纪,却偏偏把一切都搅得一塌糊涂。”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实践表明,诚信的重建不是单纯靠哪一家、哪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要提高警惕性,做到洁身自好,不轻信天上掉馅饼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