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工动态
中石大学子下乡调研山东智慧农业发展状况--助力建功十三五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7-25 访问次数:156

【本站讯 汪思宁】7月中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联小石子实践队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智慧农业为调研对象,展开一系列的实地参观、采访、问卷调查等活动,探寻山东省智慧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在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调研期间,队员们分别参观了滨州市博兴县和东营市利津县的相关企业,采访了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山东智慧农业在大型农企和农民个体中的发展状况。通过这次调研,队员们发现,发展智慧农业所运用到的物联网技术的相关应用,如温湿度传感器,可追溯系统,二维码等都还只是处于少数农业示范基地的摸索发展的初级阶段,且相关技术的使用只存在于像滨州市博兴县国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少数大型农企的物联网技术示范大棚里,智慧农业并未能在农业种植中大面积推广,甚至在很多农企中也很少有人愿意引进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大多数还是依靠生物循环技术,绿色有机地发展生态农业。
物联网农业是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湿度、PH值、光、CO2浓度等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相应的物理参量,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适宜的生长环境,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技术人员可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就能对多个大棚进行监测控制,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可加快推进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中国自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提出发展物联网技术以来,经过近7年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已渗透进了每一个行业领域。但在农业发展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还只是停留在大型农企示范教学的初级阶段。是什么阻碍了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物联小石子实践队采访了国丰农业的办公室主任曹主任。首先是资金问题。发展物联网需要资金,这就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的实力也很重要,曹主任说到,其次是人才的缺乏,没有人才,技术就很难应用与发展。并且这与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度是分不开的。发展物联网需要高成本的投入,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自然会提高。只有消费者对物联网认识开了,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与普通产品区分开来,价格才可以提上去,企业才有利可图。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才会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在进一步的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劳动力充足,人均耕地面积小,且大棚种植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高昂,所以大部分农民还是采取精耕细作的传统经营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智慧农业难以在农业企业和农民个体户中大面积推广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