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党的95华诞,寻访红色革命记忆
【本站讯 郭好雨】 恰逢建党九十五周年暨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领航工程“红色足迹”调研实践队开展了致敬党的95华诞——领航工程暑期教育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红色足迹调研实践队队员以艰苦奋斗,身体力行为团队精神,走访参观西安,延安各红色革命地和纪念馆,学习党的历史,学习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7月17日,红色足迹调研实践队正式启程。
访西安古都,寻红色精神
18日首到古城西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西安,这个历代王朝建都的地方,无数诗人为它留下笔墨,如今,我们站在这块地方,被西安古老又庄重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
西安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西安事变,八路军办事处等一系列革命旧址所在地。
18日下午,沿着古城西安的街道,我们走进了记载着这座古老城市红色篇章的革命公园。没走几步,革命英烈谢子长的雕像屹立眼前,雕像的石台背后刻有毛主席为谢子长的题字,介绍其生平事迹。“革命英烈,虽死犹生”,默念石台上刻的字,仿佛这些革命往事历历在目,革命英烈们的精神长留我们心间。
19日上午,我们走进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缅怀杨将军对全民族抗战做出的贡献。在这样一座历史感浓厚的纪念馆内,我们抚今追昔,思绪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回到了那个激昂的时代。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了压制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为了全民族抗战的早日到来。杨虎城将军与张学良将军一道,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毅然决然的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然而,杨公馆墙壁上弹孔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残酷,历史悠悠,往事却并不如烟,今天的我们还是应该学习杨将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更是需要我们青年用我们的青春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添一份力。就像杨虎城与张学良两位将军在西安事变前夕互赠互勉的条幅上写的一样:“勿忘国耻”“为国努力”。下午,我们前往骊山,找寻西安事变旧址——兵谏亭,兵谏亭屹立在骊山西绣岭虎斑石处。来到这里,看到浮雕前面的“西安事变”四个苍劲有力、大气洒脱的题字,我们内心非常震撼。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亭 ,这又是一个和重大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小亭,当年,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便是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亭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西安事变当时的情景。
20日,雨后初晴。迎着炎炎烈日,我们来到八路军街道办事处纪念馆,继续红色之旅。
跟随着资深讲解员的脚步,我们边参观边了解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八路军的故事。这里曾接待过两万多个爱国人士,他们来自中国各地,有的是由党组织介绍来的,有的是由社会上有声望的人介绍来的,甚至有的是慕名而来,他们为了躲避国民党敌特的检查,将介绍信藏在衣服里层,牙膏筒里,甚至女子的发髻中,可见当年形势之严峻。这里有很多革命先烈们的住室,其中周恩来总理曾经23次来此处居住,还有国际友人白求恩等援华医生,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通过七贤庄,奔向延安,奔向烽火弥漫的战场,用双手挽回了无数英雄将士的生命。这里是无数革命战士走向延安的必经之路,是无数重要会议召开的地方,这里承载了太多革命战士的心血。听着当时的艰苦故事,我们越发感受到革命先烈勇于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刘义�同学还在会议室里模拟感受了当时的会议场景,屈蒙遥同学与志同道合的游客亲密讨论交流,马丽媛同学则通过操作纺织机等老式机械感受了当时的生活气息。在加深了爱国情怀之余,我们也做起了历史的传颂者,适逢八路军办事处为小学生举办志愿活动,我们的红色足迹调研队成员纷纷上阵,穿起八路军的服装、拿出共产党员的情怀做起了志愿服务,我们为列队而立的小朋友们讲解了在这里所发生的爱国故事,通过教小朋友们如何纺线引导他们感受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通过一些唱歌、讲故事等小活动来让大家铭记历史,增进大家心中的爱国情。在这些活动中,小朋友们表现出的热情让我们激动、让我们欣慰赞叹。在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继续传承党吃苦耐劳的精神,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和平时期的革命事业做出大学生该有的贡献。
走延安征途,忆峥嵘岁月
7月20日,我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杨家岭、枣园不眠的灯火,孕育了一个崭新的民族精神。延安也因此被视为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
延安宝塔、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吴起镇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住过的窑洞,这些本来只有在影视剧、书本中看到的场景,如今可以亲眼见到,我们都激动万分。
我们乘车前往各个地方,一路上山路绵延,红色标志随处可见。旅途的跋涉并没有阻挡我们前进的热情,相反我们更加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辛,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经历过暴雨侵袭,烈日炎炎,寒冬腊月,饥寒交迫,却仍然在起伏的山脉间不断前行,最终取得胜利。
我们来到吴起县,首先参观了毛主席旧居,这里有一排整齐的窑洞,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博古等都曾住在这里。当看到"毛泽东旧居"几个字呈现在眼前时,我们心情无比激动又充满敬畏之情,房间里陈设简单,墙上挂着毛主席和夫人贺子珍的照片以及当年陕甘根据地形势图,桌上摆着一本论民族问题的书和纸笔,看着这些,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毛主席当年在这个小屋思考战局,运筹帷幄的场景。这里 还介绍了毛泽东在胜利山上与彭德怀指挥的“断尾巴”战斗。“二马”和白凤祥的部队追随红军到了吴起镇,在胜利山上,毛泽东与彭德怀指挥红军在两边的山头消灭了敌人。当战斗开始时,毛泽东告诉警卫员,枪炮声激烈的时候不要叫醒他,枪炮声稀落时在叫醒他。在一棵树冠圆形的杜梨树下,酣畅淋漓第睡了一觉。神奇啊,伟人气魄。就在这次战斗后毛泽东写了“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篇。
之后,我们走访了革命老兵,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我们几经周折在吴起县寻访到一位78岁高龄的老兵。老人精神矍铄,谈及自己当年的峥嵘岁月,老人思路清晰,口齿清楚,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人1958年参军,还没来得及受到严格的训练就参加了平定达赖喇嘛西藏叛乱的军事行动。并且在苦寒的高原上驻守了六年。西藏局势稳定后,老人又参加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将尼赫鲁麦克马洪线的妄想化为泡影。老人参军20年,可以说将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新中国和人民军队。回顾往昔,老人说,我年幼丧母,青年参军,度过二十多年的士兵生活,吃过常人无法想象的苦,听着老人的经历,我们不禁动容。在交流的最后,老人耐心的询问了我们每个人的来自哪个省份,并欣然给我们题词:中国石油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步历延安市吴起县走访老干部老党员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老者:白银山2016年7月21日感谢!
21日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前,一组组红军过草地、爬雪山、胜利会师的浮雕,把我们带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长征的胜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如今,在革命老区里,一堆堆孩子在嬉笑玩闹,老人下棋聊天,偶尔回顾一下当年,即使当初再苦,如今也都是甜了。也许,这样的场景,正是这些革命先烈们曾经为之奋斗的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