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队员们打印纸质版调查问卷后对内容再一次进行审查 于晓雨拍摄 |
![]() |
实践队队员们向社区的阿姨询问社区垃圾分类及处理的情况 于晓雨拍摄 |
![]() |
实践队员蹲在地上采访社区大妈 于晓雨摄影 |
![]() |
实践队员向社区居民分发调查问卷 于晓雨摄影 |
【本站讯肖嫣然张荣迪】为响应教育部、团中央和校团委的号召,参考“美丽中国”的社会实践主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暑期实践调研队“环保护卫队”以调研“黄岛区部分社区的垃圾分类”为切入点,探究居民对社区垃圾分类及处理的现状及反馈意见,探索未来社区垃圾分类及处理的新方式,有望为黄岛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干净卫生的环境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垃圾是黄岛区的一大污染源,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是实现黄岛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又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一场“革命”。因此,环保护卫队成员通过线上和线下做了一个关于垃圾分类及处理的调查研究。
制作调查问卷并发放
环保护卫队的队员们在图书馆聚集,针对调查主题互相提问,设计选项,再结合网络上的信息完善了调查问卷。制作了调查问卷之后到中国石油大学北门的打印店进行打印。“这些问题问的很到位,你们这个垃圾分类及处理的主题选的很贴近生活啊”,打印店工作人员如此说道。环保护卫队的队员们这样开始了他们第一天的“旅途”。
焦家庄小区旗开得胜
清晨队员们早早地集合,向家佳源附近的焦家庄小区进发。黄岛地区居民的锻炼意识很强,队员们在沿途随机采访了晨练的大爷大妈们,他们热心地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我们这个小区只有大的垃圾桶,目前还没有分类的垃圾桶”,大妈们在面对队员们关于垃圾桶是否分类的问题如此回答。“请问您平时生活中会将垃圾分类处理吗?”实践队员问,“没有”,大妈回答到。“那么您在遇到电池、玻璃等特殊垃圾时会特殊处理吗?”“不会的,垃圾桶不分类,我们分类也没有用。”此时,队员们感受到了大妈较强的环保意识,只是苦于基础设施不到位,无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孙家沟小区再获佳绩
晚上刚刚吃过饭,父母带着孩子出来,老人出来遛弯,实践队员们便抓紧时间分发调查问卷,小区居民们在认真的填写调查问卷之后,向队员们反应了许多问题:“夏天天气炎热,上午垃圾桶垃圾堆积后,中午很容易有异味,这个时候垃圾桶不倒,就会很难闻,从旁边路过都得捂着鼻子”。实践队员们意识到,如果在炎热的夏天只晚上倒一次垃圾的话,那么白天垃圾桶旁边将很难闻。“看来小区物业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到位”,实践队员们感慨道。
莲花山小区步步为营
环保护卫队的队员们早上前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近的莲花山小区调研,这个小区中居民多为年轻人,实践队员们在小区里随机选择了一部分居民做调研的问卷,在做问卷的同时并与他们交流,队员们得知:小区中都是大的垃圾桶,很少有分类的垃圾桶,有个体户居民会把小区里的垃圾桶拖回自己家占为己用,导致垃圾桶又脏又有磨损,小区中的宣传不是很到位,传单贴在公示栏中很少人观看。听了这些话,队员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以及传播垃圾分类的知识极为重要,同时社区中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垃圾污染的问题,及时处理堆满的垃圾桶。
通过社区调研,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居委会成员探讨了实践的实用目的,社区居委会成员热心地分析了目前垃圾分类的窘境以及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并结合队员自身所学知识,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调研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整体流程,环保护卫队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队员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其社区生活满意度。